治疗自闭症 6岁前疗效佳
4月2日是“世界自闭症关爱日”,昨日上午,2010年广东省第三届“世界自闭症关爱日”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孤独症康复教育研讨会在广州召开,来自广东、香港两地的自闭症(又称孤独症)康复学者相聚一堂,进行了广泛研讨。
聪明的孩子为何患上自闭症?
三岁的悠悠一直是家里的骄傲,他不但长得乖巧可爱,而且学东西很快,无论是算数还是识字,教一遍就能记住。但让悠悠妈苦恼的是,小悠悠都三岁了还是说不清话,对爸爸妈妈不仅很冷淡,一旦不能满足他的要求悠悠还会向父母挥拳相向。经检查,悠悠患上了自闭症。悠悠妈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这个结果,自己的孩子这样聪明,怎么可能是自闭症呢?
自闭症又叫做孤独症,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陌生的名词,当孩子出现拒绝交流、漠视情感、语言障碍等情况时,家长更多考虑的是孩子发育较晚或者是智力或躯体疾病的问题,很少能想到自闭症。由于自闭症患儿从表面看来与正常人没有任何区别,有的甚至还会表现出较强的机械记忆能力甚至超常的智力,给人神童的印象,故即便已被诊断,许多家长仍然难以接受。
有关数据显示,我国的自闭症患儿达到了100多万,而且近年还在迅猛增长,一方面是庞大的发病人群,一方面却是极低的知晓率并得不到及时的救治,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醒:关注儿童的健康未来,让他们远离自闭症的威胁势在必行。
男童患自闭症是女童的3-4倍
自闭症早发病可在婴儿出生后两个月后,父母通过仔细观察,就可以发现孩子是否患自闭症,对于大一点的孩子,父母也可以根据自闭症特征来观察孩子的异常,“孩子讲话语无伦次、反复刻版的重复同一句语言或者讲出来的话,像外星人讲的听不懂等等,父母就要警惕了,这些孩子都可能患有自闭症。”
自闭症的男女患病比例约为3~4:1,患儿一般会在三岁前表现出社交发展、沟通和行为等方面的异常。例如,社交方面,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,与人缺乏目光接触,不能主动与人交往、分享或参与活动,想象力较弱,极少通过玩具进行象征性的游戏活动;沟通方面,语言发展迟缓和有障碍,说话内容、速度及音调异常,对语言理解和非语言沟通有不同程度的困难;日常行为方面,坚持某些行事方式和程序,拒绝改变习惯和常规,并且不断重复一些动作,兴趣狭窄,会极度专注于某些物件,或对物件的某些部分或某些特定形状的物体特别感兴趣。
如果家长亲人能够尽早注意到孩子的“与众不同”之处,而不以“孩子还小,长大自然就好了” 或“贵人语迟”之类的借口安慰搪塞自己,尽早诊断,并进行行为矫治,才能帮助他们实现生活自理,较好地回归融入社会。研究认为,自闭症越早期发现、早期干预,治疗效果则越好,6岁之前为治疗的比较好时机。因此,若发现孩子同时具备以下18种行为中的7种,就应怀疑有孤独症倾向,需及时进行正规检测:
对声音没有反映;难于介入同龄人;回绝接受变化;对环境冷漠;鹦鹉学舌;喜欢旋转物品;莫名其妙地发笑;抵抗正常学习方法;奇怪的玩耍方式;动作发展不平衡;对疼痛不敏感;缺乏目光对视;特别依赖某一物品;不明原因的哭闹;特别好动或不动;回绝拥抱;对真正的危险不惧怕;用动作表达需求。
6岁前为比较好治疗时间
对于自闭症儿童,正规人士不建议将他们过早送入正常学校上学,而比较好是抓住比较好治疗时机,对其进行行为训练、药物治疗、饮食治疗和心理治疗等,纠正其社交、沟通等方面的异常行为,教给他们必要的生活本领,使其学会社会交往的准则,再帮助其回到正常的教育环境。
除了正规的行为训练纠正其刻板行为、增强沟通能力外,适当补充营养神经的药物,也可以促进神经修复,促进康复。有些自闭症儿童会对某些特定食物如牛奶、饮料、面食等表现出异常的兴奋,出现特殊反应,故可对这些孩子暂停相应的特定饮食。
自闭症的康复训练虽然非常重要,但是不能把康复的任务全部推给正规的训练治疗。医治之外,家长在患儿康复过程中亦扮演着不可忽略的重要角色。“家长是孩子的终身老师”,这句话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家长来说,更是语重心长。一方面,家长要有意识地跟正规医护人员学习训练方法,以及带孩子的技巧,从而
回到家后仍能让孩子得到同步而持续的训练;另一方面,家长更要学着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,用爱与孩子交流,为他们打开通向外部世界的大门,陪伴他们一起走出自己的“小天地”,进入生活。